当前位置:主页>>欧洲杯买球完全官网晨会聚焦230509

欧洲杯买球完全官网晨会聚焦230509

日期:2024-03-13  来源:

  汽车行业5月投资策略:2022年报暨2023年一季报总结,看好二季度汽车行业复苏

  家电行业2023年5月投资策略:4月家电零售及地产加速复苏,建议积极关注家电内需复苏

  医药行业周报(23年第18周):美股医疗器械公司发布2023一季报,关注诊疗复苏相关标的

  三特索道(002159.SZ) 财报点评:一季报首次实现规模盈利,国资股东重回控股带来新期待

  三七互娱(002555.SZ) 财报点评:Q1表现良好,新产品储备充足

  天娱数科(002354.SZ) 财报点评:领先布局数字人营销,AIGC赋予成长机遇

  市场回顾:本周沪深300指数下跌0.30%,公用事业指数上涨1.52%,环保指数上涨0.65%,周相对收益率分别为1.82%和0.95%。申万31个一级行业分类板块中,公用事业及环保涨幅处于第7和第8名。分板块看,环保板块上涨3.50%;电力板块子板块中,火电上涨5.54%;水电上涨4.78%,新能源发电上涨3.19%;水务板块上涨5.04%;燃气板块上涨0.75%;检测服务板块下跌0.58%。

  重要事件:5月5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福清核电5、6号机组正式通过竣工验收,这大幅提升了中国核电的全球竞争力,为华龙一号后续批量化建设项目提供良好借鉴。

  专题研究:电力、环保、燃气、水务板块各公司2023年一季报梳理:电力板块中,2023年一季度,5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3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环保板块中,2023年一季度,40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3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燃气板块中,2023年一季度,15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1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水务板块中,2023年一季度,1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12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

  投资策略:公用事业:能源问题凸显,推荐工商业能源服务商龙头南网能源、分布式光伏运营商芯能科技;推荐天然气贸易商转型能源服务及氦气氢气业务的成长属性标的九丰能源;推荐存量风光资产优质且未来成长路径清晰的绿电弹性标的金开新能;推荐有较大抽水蓄能和新能源规划,估值处于底部湖北能源;电网侧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运营龙头南网储能;推荐“核电与新能源”双轮驱动中国核电;推荐积极转型新能源,现金流充沛的广东电力龙头粤电力A;推荐有资金成本、资源优势的新能源运营龙头三峡能源、龙源电力。环保:1、业绩高增,估值较低;2、商业模式改善,运营指标持续向好;3、稳增运营属性显现,收益率、现金流指标持续改善。推荐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的旺能环境、伟明环保以及稀土回收利用龙头华宏科技。

  汽车行业5月投资策略:2022年报暨2023年一季报总结,看好二季度汽车行业复苏

  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业绩:2022年,中信CS汽车实现营业总收入31085亿元,同比增长4%;归母净利润857亿元,同比持平;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14%/3%。2023年一季度,中信CS汽车实现营业总收入7573亿元,同比增长5%;归母净利润284亿元,同比增长8%。

  月度销量:据乘联会初步统计,4月1-30日,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165.2万辆,同比增长58%,环比增长4%;2023年1-4月国内乘用车累计零售593.8万辆,同比增长持平。乘联会综合预估4月乘联会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60万辆,环比基本持平,同比增114%。预计1-4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新能源批发210万,同比增长43%。

  本月行情:2023年4月CS汽车下跌5.99%,跑输沪深300指数5.45个百分点,弱于上证综合指数7.53个百分点。年初至今下跌2.67%,跑输沪深300指数6.73个百分点,弱于上证综合指数10.24个百分点。4月CS汽车板块下跌5.99%,其中CS乘用车下跌3.19%,CS商用车下跌4.45%,CS汽车零部件下跌8.43%,CS汽车销售与服务下跌7.69%,CS摩托车及其它下跌5.29%,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0.54%,上证综合指数上涨1.54%。

  市场关注:北京、合肥、上海等地发布促进新能源车消费的相关政策方案;近期重点关注潜在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客户结构优化的零部件(新进入特斯拉或比亚迪产业链)、一带一路利好(重卡及客车出海)等主线。

  核心观点:中长期维度,关注自主品牌崛起和电动智能趋势下的增量零部件 机遇。一年期维度,今年价格战背景下,具备高产能利用率、高单车盈利的 特斯拉及比亚迪产业链,以及受益于海外客车新能源大周期的宇通客车是汽 车板块的阿尔法品种,同时 5 月特斯拉涨价有望阶段性纾解价格战。

  投资建议:推荐1)国产化降本主线(座椅、车灯等产业链),标的继峰股份、星宇股份;2)后市场(检测、轮胎、电瓶等),标的骆驼股份;3)超跌的特斯拉及比亚迪产业链,标的拓普集团、新泉股份、旭升集团、爱柯迪、欣锐科技等;4)一带一路:宇通客车;5)汽车+AI:德赛西威、科博达等。

  在行业周期筑底阶段无需过度悲观。过去两周上证上涨1.01%,电子下跌8.12%。近期受台积电、高通等半导体大厂下修2Q23及全年业绩指引影响,市场对半导体周期复苏的时间、力度预期趋向悲观,引发板块整体回落。如之前所述,参考半导体4-6个季度的历史下行周期,结合产业链验证,我们认为全球半导体月销量同比增速有望在2Q触底,月销额同比增速有望在3Q触底,3月全球和中国半导体销额已实现小幅环比增长。基于对前两轮半导体周期中费城半导体指数抢跑行情的复盘,行业景气筑底阶段对于电子行情无需过度悲观,AI创新对于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对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对于各类电子终端智能化的升级有望强化“短期景气复苏+中期创新成长”的逻辑共振,电子有望在逐季改善的业绩趋势中逐季走强。继续推荐:国产化进程明确提速的设备、零部件及材料龙头;周期相位领先、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封测龙头;下游成长性突出、技术卡位领先的IC设计龙头等方向。

  1Q2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2.0%。据群智咨询数据,1Q2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2.64亿部(YoY -12.0%),其中:三星6030万部(YoY -18.9%)、份额22.8%位居第一;苹果5470万部(YoY -1.4%)、份额20.7%位居第二;小米3050万部(YoY -20.7%)、份额11.6%位居第三;OPPO、vivo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2.0%、6.3%至2590、2340万部,市场份额9.8%、8.9%位居四、五位。1Q2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仍呈现衰退趋势,随着库存的持续下降以及新品陆续发布,我们预计下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将实现逐步复苏,继续推荐传音控股、东山精密、力芯微、闻泰科技、顺络电子、环旭电子、鹏鼎控股、世华科技等智能手机产业链相关标的。

  1Q23全球VR销量同比下降32%至182万台。根据wellsenn XR数据,2023年一季度全球VR出货量182万台,同比下降32%,环比下降47%;其中Meta销量121万台、PS VR2销量28万台、Pico销量9万台。wellsenn XR预计2023年全球VR出货量1100万台,同比增长12%,其中Meta 700万台、PS VR2 150万台、Pico 50万台、苹果MR 30万台。2023年在索尼PS VR2、苹果MR头显、Meta Quest 3等关键新产品带动下,全球VR产业有望恢复增长趋势,继续推荐创维数字、三利谱、歌尔股份等VR产业链相关标的。

  1Q23全球半导体销售同比减少21%,3月实现环比微增。根据SIA的数据,1Q23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1195亿美元(YoY -21.3%,QoQ -8.7%),中国半导体销售额为333亿美元(YoY -34.1%,QoQ -12.4%),占全球28%;其中3月全球和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均实现小幅环比增长。根据2011年后的历史数据,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速从峰顶到谷底一般需要4-6个季度,而本轮增速下行已持续5个季度,我们认为本来周期已处于底部,继续推荐细分领域龙头中芯国际、国芯科技、晶晨股份、圣邦股份、长电科技等,以及受益国产替代的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企业中微公司、英杰电气等。

  大基金一期回收期减持,不碍半导体国产化加速。5月5日,北方华创和国芯科技发布公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一期)拟减持不超过总股本2%。今年以来,超过10家企业公告大基金减持计划。大基金一期于2014年9月成立,实施市场化运作,规划投资期为2014-2019年、回收期为2019-2024年、延长期2024-2029年,回收期退出相关公司属于正常投资行为。2019年10月注册成立的大基金二期已成功投资超30个项目,继续带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继续推荐中芯国际、中微公司、长电科技、国芯科技、英杰电气、芯碁微装、鼎龙股份、通富微电、华虹半导体等。

  碳化硅产业链成熟度再提升,国内外厂商加速发展。5月3日英飞凌公布了与国产碳化硅衬底龙头山东天岳及天科合达的衬底及晶锭供应协议;三安光电衬底与器件和国内外厂商达成多项供应协议,碳化硅产能已达12,000片/月。此外,意法半导体预计2023年SiC收入将达到12亿美元;英飞凌预计碳化硅产能到2027将增长10倍以实现2030年前占据全球30%市场份额的目标;安森美22年SiC衬底产能扩大五倍,1Q23碳化硅产能增长超预期。随着国内外厂商加速发展,碳化硅产业链成熟度进一步提升,全产业链将迎来加速成长期。推荐关注碳化硅产业链相关标的天岳先进、晶升股份、斯达半导、士兰微、东微半导、扬杰科技及时代电气。

  消费电子:海康威视、工业富联、沪电股份、京东方A、传音控股、环旭电子、光弘科技、视源股份、TCL科技、东山精密、康冠科技、闻泰科技、创维数字、永新光学、电连技术、鹏鼎控股、福蓉科技、四川九洲、世华科技、三利谱、福立旺、歌尔股份、易德龙

  半导体:中芯国际、国芯科技、长电科技、晶晨股份、圣邦股份、芯朋微、杰华特、裕太微-U、力芯微、斯达半导、恒玄科技、芯原股份、东微半导、通富微电、紫光国微、峰岹科技、扬杰科技、赛微电子、新洁能、华虹半导体、纳思达、宏微科技、士兰微、时代电气、兆易创新、韦尔股份、晶丰明源、北京君正、澜起科技、艾为电子、思瑞浦、卓胜微、纳芯微

  设备及材料:中微公司、英杰电气、鼎龙股份、北方华创、芯碁微装、安集科技、路维光电、富创精密、广立微、万业企业、立昂微、沪硅产业-U

  家电行业2023年5月投资策略:4月家电零售及地产加速复苏,建议积极关注家电内需复苏

  本月跟踪与思考:4月我国地产销售持续复苏增长,家电零售也维持向好趋势,空调销售加速增长。五一期间苏宁线下客流复苏强劲,内销持续回暖。

  4月商品房销售增长23%,累计同比持续修复。1)商品房销售:4月我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11.1万套/+22.9%,同比仍维持较高双位数正增长;30大中城市商品房累计成交43.8万套/+9.8%,累计增速较1-3月扩大3.8pct。一二三线城市商品房累计成交套数同比均已实现正增长,其中一线城市成交表现更为强劲。2)百强房企销售:4月我国百强房企单月/累计销售操盘金额同比+31.6%/+9.7%,增速实现环比提升。

  4月家电零售持续回暖,气温上升迎来空调旺销。前18周家电全品类线上、线下累计销额同比分别为-2.0%、-3.3%,降幅较2023Q1的-4.9%、-7.8%明显收窄,预计4月我国家电大盘已实现良好正增长。1)白电:4月空调延续高增长,冰箱线.5%、1.6%大幅提升,预计随着高温天气的到来,4月空调线上线下销售已实现加速增长。2)厨电:传统烟灶零售恢复明显,4月油烟机线上线下累计同比均已实现正增长,处于持续修复中;集成灶、洗碗机等品类线月清洁电器线下依然表现优异,小家电零售依然呈现分化趋势。W1~W18扫地机线%,洗地机线%。

  五一期间家电销售增长14%,线下门店客流强劲复苏。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其中家电销售额同比增长13.9%,绿色、智能、出行类家电产品走俏。苏宁发布的五一消费大数据显示,苏宁五一全国门店客流同比+23%,在多地政府促消费补贴政策及头部家电品牌参与“五一嗨购家电节”的加持下,五一期间苏宁门店的绿色节能家电销售同比+56%,智能家电家居类商品销售同比+73%,万元以上中高端家电订单同比+44%,绿色家电、高端家电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重点数据跟踪:市场表现:4月家电板块月相对收益+2.58%。原材料:4月LME3个月铜、铝价格分别月度环比-3.9%、-1.4%,铜、铝价格高位回落后维持震荡;冷轧板价格月环比-4.1%。集运指数:美西/美东/欧洲线%;资金流向:重点公司陆股通持股比例均有下滑,4月美的/格力/海尔陆股通持股比例月环比-0.49%/-0.35%/-0.04%。

  核心投资组合建议:白电推荐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信家电、海尔智家;厨电推荐老板电器、火星人、亿田智能;小家电推荐光峰科技、小熊电器、新宝股份;零部件板块推荐大元泵业;同时建议关注智能家居标的萤石网络。

  医药行业周报(23年第18周):美股医疗器械公司发布2023一季报,关注诊疗复苏相关标的

  关注景气赛道合理估值标的。A股:本周全部A股上涨0.31%(总市值加权平均),沪深300下跌0.30%,中小板指下跌1.45%,创业板指下跌2.46%,生物医药板块整体下跌0.77%,生物医药板块表现弱于整体市场。分子版块来看,中药上涨2.50%,医药商业上涨0.04%,医疗器械下跌1.33%,化学制药下跌1.48%,生物制品下跌1.83%,医疗服务下跌2.07%。

  H股:本周恒生指数上涨0.78%,港股医疗保健板块上涨1.13%,板块相对表现强于恒生指数。分子板块来看,制药板块上涨1.87%,生物科技上涨1.95%,医疗保健设备下跌0.34%,医疗服务下跌1.04%。

  医药生物市盈率(TTM,整体法,剔除负值)28.83x,全部A股(申万A股指数)市盈率16.86x。分板块来看,化学制药34.08x,生物制品26.52x,医疗服务30.93x,医疗器械22.64x,医药商业20.24x,中药33.03x

  建议关注:恒瑞医药、迈瑞医疗、爱尔眼科、药明康德、康基医疗、新产业、金斯瑞生物科技、康方生物-B。

  美股陆续发布23一季报,关注诊疗复苏相关标的。GE医疗、雅培医疗、波士顿科学、史赛克、爱德华生命科学、Dexcom、Illumina、Penumbra、直觉外科等发布2023一季报。其中GE医疗、爱德华生命科学营收增长均超8%,波士顿科学(+12%)、史赛克(+11.8%)、直觉外科(+14%)、Dexcom(+17.9%)、Penumbra(+18.4%)营收均实现双位数增长。雅培医疗排除新冠影响营收增长10%,医疗器械业务同比增长12.4%;Illumina营收受中国地区营收下滑影响业绩下滑11%,中国地区下滑28%、非洲及中东地区下滑27%,欧洲下滑9%、美国下跌6%。从样本公司来看,医疗设备及器械公司常规业务开启疫后复苏,新冠需求骤减影响相关业务公司业绩。特别是高值耗材相关企业史赛克、波士顿科学、Penumbra等均出现业绩反弹,由此来看院端诊疗复苏已对高耗企业产生正面影响,建议关注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电生理、介入瓣膜等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医保控费、药品及高值耗材集采降价超过预期;疫情反复的风险。

  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3%。2022实现营收1012亿元(+24.7%),归母净利润4.2亿元(-43.3%),扣非归母净利润1.84亿元(-73.3%),经营性净现金流9.98亿元。2023Q1营业收入240亿元(+12.1%),归母净利润0.84亿元(-37.1%),扣非归母净利润0.15亿元(-86.3%),经营性净现金流-41.2亿元。盈利下降主因去年下半年下游市场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加工费下降等因素。

  铜材产销高增长,市占率持续提升。2022年公司铜加工材产量175万吨,同比增15.6%;同期国内铜加工材产量2025万吨,同比增1.8%,公司铜材产量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公司铜加工材国内市占率从2021年的7.6%增加到2022年的8.6%。2022年公司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铜材销量17.32万吨,占比从2021年5.7%提升至2022年10.8%。

  逆势扩张,具备较高的盈利弹性。2022年铜加工行业经受了需求疲软,竞争加剧打价格战等影响,行业内公司普遍放慢了产能投放进度,中小产能不断出清,供应端的压力缓解,随着今年经济复苏,铜加工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改善。公司已建成了超过200万吨铜加工产能,随着加工费环比改善,公司业绩具备较高的弹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等增量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铜价或稀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毛利率下滑风险;新增项目建设进度偏慢的风险。

  根据年初以来市场情况,我们下调了公司出货量预测值及盈利预测。参照年初以来主要有色金属价格走势,假设2023-2025年铜价均为68500元/吨,预计2023/2024/2025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50/1250/1384亿元,同比增速13.6/8.7/10.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4/9.66/12.37亿元(原预测值10.70/13.63/--),同比增速74.5/31.7/28.0%,EPS分别为0.50/0.65/0.84元,当前股价对应PE倍数分别为13.7/10.4/8.1。公司铜加工及稀土永磁两大业务均处于快速扩张期,产品持续升级,并具备再生铜回收利用优势,充分受益于新能源市场对铜材及稀土永磁材料的增量需求,维持“增持”评级。

  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0.6%。2022年实现营收66.35亿元(+26.5%),归母净利润5.57亿元(-0.6%),扣非归母净利润5.15亿元(+0.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35亿元。2023年一季度营收18.75亿元(+18.4%),归母净利润1.37亿元(-29.3%), 扣非归母净利润1.32亿元(-31.2%)。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应付项目减少以及库存增加。

  产销量维持增长。根据公司2022年报披露,公司钛加工材设计产能20000吨,2022年实际产能34214吨,在建产能7790吨。2022年公司钛产品产量32539吨,同比增长17%;钛产品销量31609吨,同比增长18.7%。单季度来看,2023Q1钛产品销量8345吨,同比增长8.8%,环比增长14.3%,维持增长态势。

  钛材龙头,受益于下业国产替代和转型升级。公司是我国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专业化稀有金属生产科研基地,主导产品钛材年产量位居世界同类企业前列,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2016 年荣获“大运工程”钛材唯一金牌供应商,并连续三届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优秀供应商,同时也是美国波音、法国空客、法国斯奈克玛、美国古德里奇、加拿大庞巴迪、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等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随着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及自主创新、国产替代加速推进,航天航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将有效拉动钛产品的市场需求。

  假设2023-2025年国内海绵钛价格均为75000元/吨,公司高端钛材定价不变,民用钛材加工费用维持当前水平,且募投项目按计划实施,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为87/98/110亿元,同比增速31.2/12.0/13.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3/8.74/10.36亿元,同比增速35.2/16.1/18.5%,摊薄EPS分别为1.58/1.83/2.17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1/18/15X。公司是国内钛材行业绝对龙头,借助航空航天领域钛材升级换代、国产化率提升契机,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盈利能力增强,募投项目顺利投产巩固公司龙头地位,公司成长确定性强,维持“买入”评级。

  三特索道(002159.SZ) 财报点评:一季报首次实现规模盈利,国资股东重回控股带来新期待

  2022年收入同降4成,净利润实现减亏。2022年,公司收入2.56亿元/-41.05%,恢复至2019年约38%;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各亏0.77/1.65亿元,同比减亏0.97/0.77亿元,均处于业绩预告区间。公司2022年收入下滑但业绩减亏,核心在于积极降本增效,降低融资规模等降低财务费用,清理亏损项目所致,此外2021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59亿元基数较低。

  2022年客流承压下,盈利项目净利润恢复不到3成。2022年,公司传统六大盈利项目(海南、梵净山、华山、庐山、千岛湖、珠海)客流229.13万人次/-37%,估算恢复至疫情前的37%;营收1.90亿元/-41%,估算恢复约38%;实现净利润5394万元/-49%,估算恢复约29%;归母净利润0.52亿元,恢复26%。其次,2020-2021年均盈利的东湖海洋公园项目2022年客流下滑51%,收入下滑45%,同比转亏,亏损0.23亿元。此外,公司原有亏损项目(不含东湖海洋公园)营收0.15亿元,为疫情前的30%,亏损0.50亿元,相比2019年亏损0.57亿元略减亏,主要系公司处置保康等亏损项目影响。

  2023年一季度公司强势开门红,实现上市以来首次一季度盈利。2023Q1,三特索道实现营收1.6亿元/+173%,恢复至2019Q1的47%;实现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29/0.43亿元,EPS0.16元,扭亏为盈,非经常损失主要系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和房屋拆迁计提影响。

  公司今年一季报显著改善的原因:1)景区客流复苏良好,海南猴岛景区、梵净山索道、华山索道等核心项目恢复增长,东湖主题公园预计带来增量贡献;2)公司财务费用较疫情前大幅改善,从2019Q1的2504万降至533万,核心在于过去几年不断优化财务结构,通过处置部分项目回笼资金,贷款规模显著下降(从疫情前10多亿元降至最新4-5亿元),同时融资成本预计较疫前有所降低;3)原亏损项目处置后拖累减少,公司盈利弹性开始释放。

  今年有望迎盈利规模释放拐点,国资有望控股进入发展新阶段。公司过往多年盈利承压,核心在于:1、公司在全国布局多个景区项目,负债和财务费用较高,2019年财务费用1.07亿元;2、部分项目位置欠佳培育期较长持续亏损拖累等。故2019年公司盈利项目净利润2亿+,但公司整体仅盈利0.11亿元。疫情三年,公司通过定增、资产梳理等降低负债规模和融资成本,2021年财务费用降至0.24亿元,同时处置部分亏损项目,收购东海海洋项目等,公司经营主业明显改善欧洲杯买球完全官网。今年出行复苏下,传统盈利项目逐步恢复,财务费用大幅下降,亏损项目相应减亏,公司今年有望进入盈利规模释放的拐点。公司今年2月和4月先后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当代系拟以16.28元/股价格转让2655万股股权至武汉高科(国资背景,武汉东湖开发区旗下),并放弃其所持续有的剩余26.83%的股权的表决权。鉴于此,未来公司有望重新成为国资控股,在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公司后续发展有望进入新阶段。

  投资建议:上调盈利预测,维持 “买入”评级。上调2023-2025年EPS至0.61/0.75/0.83元(此前21年预计23年为0.43元),当前股价对应PE=28/23/20x。伴随过去三年盘活资产降低杠杆,经营主业优化,在今年出行复苏的背景下,公司今年有望迎来盈利规模释放的拐点;同时若后续国资控股落定,公司发展有望迎来全新阶段,维持“买入”评级。

  2022年海外业务强劲增长,2023年一季度净利润稳中有升。1)2022年,公司收入164.1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国内/国外收入分别为104.1/59.9亿元,同比-9.0%/+25.5%,海外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9.5亿元,同比增长2.7%;2)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37.6亿元,同比下降7.9%;归母净利润7.8亿元,同比提升1.9%,主要由于公司游戏业务的降费提效。

  国内领先的“研运一体”游戏公司,产品矩阵多元化。移动游戏方面,公司推进“研运一体”战略,在MMORPG、卡牌、SLG等多个细分市场形成专业化布局;研发端,公司自研策略卡牌手游《斗罗大陆:魂师对决》上线后最高位居 iOS 游戏畅销榜 TOP4,最高月流水超过 7 亿元,荣获“第十四届CGDA 最佳移动游戏制作奖”,充分验证公司自研实力;发行端,公司全球发行的移动游戏最高月流水超过 20 亿,全球新增注册用户合计超过 3 亿,全球最高月活跃用户超过 4300 万,稳定在中国手游发行商全球收入排行榜前五名(Sensor Tower统计),2022年移动游戏业务收入156.3亿元,同比增长1.7%。页游方面,公司在页游用户向移动端转移的行业背景下,精细化运营精品游戏,提高用户粘性,稳定产品生命周期,2022年公司页游业务收入6.0亿元,同比下降27.8%。

  深耕核心品类赛道,储备产品达三十余款。公司不断拓展自研能力边界,储备了多款精品化自研手游。从储备产品看,公司自研的《扶摇一梦》《霸业》《龙与爱丽丝》已研发完毕,发行后将进一步丰富MMORPG、SLG、卡牌类游戏产品矩阵。此外,公司还通过资金扶持、业务支撑、投后赋能,结合代理、定制等方式丰富公司的优质产品供给,如《凡人修仙传:人界篇》《Puzzles & Chaos》《最后的原始人》《织梦森林》等。公司储备产品达三十余款,将进一步推动精品化、多元化、全球化战略。

  投资建议:AIGC、版号发放常态化推动游戏行业景气度改善,看好公司新产品释放。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64/39.88/45.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15.1%/14.7%;摊薄EPS=1.56/1.80/2.06元,当前股价对应PE=22/19/16x。游戏版号常态化发放,公司产品储备充足、内容优质、上线节奏快,有望实现较快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天娱数科(002354.SZ) 财报点评:领先布局数字人营销,AIGC赋予成长机遇

  公司主营游戏和流量业务。公司前身为2010年成立的天神互动,目前已构筑了数据流量和数字竞技两大业务板块。流量方面,公司围绕数据要素“聚合-流通-应用”的产业链路,整合AIGC、数字人等前沿科技,提供全链路智能营销服务;游戏方面,公司开创“棋牌+电竞”模式,以AIGC游戏互动引擎为底座,为全球玩家带来低门槛、高质量的数字竞技体验。数字效果流量业务收入占比七成以上,为主要收入来源,数字竞技业务毛利率超过70%。财务方面,2022年由于重度游戏出表公司收入同比下降1.2%至17.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8亿元,主要由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5亿元;2023年一季度收入4.7亿元,同比下降4.7%;归母净利润0.1亿元,同比提升11.9%。

  业务协同发展,具备“数据+算法+场景”核心优势。公司通过庞大的游戏和数据流量用户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并依托海量数据不断开发迭代算法,创造商业价值,还发挥数据库、算法库、知识库等资源优势,建造生态园园区吸引企业入园,让不同来源的优质数据在新的业务需求和场景中汇聚融合,实现双赢、多赢的数据要素价值转化,逐步构建起“数据要素+智能算法+场景应用”的数据流量全栈闭环体系,为公司推动数字经济业务快速发展聚合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资源。

  数字经济推动数据要素和AIGC快速发展,有望放大公司优势。数据要素方面,2022年12月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数据二十条”,为数据要素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指引。AIGC方面,2022年底至今国内外的多家企业陆续发布各自的大模型,AIGC科技底座加强,公司“MetaSurfing-元享智能云平台”领先布局数字人,并于2023年2月接入百度文心一言的能力加速推动数字人与用户的互动;“魔方Mix-AIGC短视频智能营销助手”应用AIGC提升了短视频的制作和投放效率,有望实现迅猛增长。此外,AIGC还将赋能游戏业务,实现降本增效。

  投资建议:公司前瞻布局数字人业务,AIGC赋能有望打开成长新机遇,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4/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3/1.77/2.47亿元,同比增速122%/180%/40%;摊薄EPS=0.04/0.11/0.15元,当前股价对应同期PE=161/58/41x。公司在数据、场景等领域具备较好资源储备,AIGC赋能内容生产与数字人商业价值放大,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

  2022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11.36%/+15.32%。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7.95亿元,同比增长11.36%;归母净利润3.63亿元,同比增长15.32%;扣非归母净利润3.11亿元,同比增长28.62%。公司业绩增速大于收入增速,主要系公司前期布局产能释放,精益管理提升运营效率所致。单季度看,22Q4营收12.70亿元,同比增长30.02%;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40.29%。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现金流情况大幅改善。2022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为28.45%/9.44%,同比变动+1.10/+0.26个pct。期间费用方面,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11%/6.50%/-0.68%/7.58%,同比变动+0.04/+0.60/-0.46/+0.32个pct,期间费用率整体保持稳定。现金流方面,经营性现金净额7.06亿元,同比+552.67%,公司现金流质量大幅改提升。

  检验认证稳定增长,电气装备表现亮眼。分业务看,质量技术服务/智能装备/环保涂料及树脂收入分别为:8.97/15.58/12.76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3.69%/+14.22%/+7.41%;毛利率分别为48.22%/28.02%/13.73%,同比变动+2.35/+1.30/+0.03 个pct。子公司看,1)擎天实业(锂电设备为主)收入9.72亿元(+54.99%),净利润1.19亿(+48.51%);2)擎天材料(环保涂料为主)收入11.86亿元(+6.05%),净利润0.50亿元(+19.10%),盈利能力改善主要系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调所致;3)威凯检测收入6.32亿元(+10.63%),净利润1.19亿元(+18.85%)。

  锂电业务订单饱满,合同负债同比增长105%。受益于新能源电池自动检测系统业务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及客户拓展,公司合同负债总额截至22年末达14.68亿元,同比+115.53%;截至23Q1末达16.51亿元,同比+114.87%,在手订单饱满。公司在持续巩固老客户的基础上开拓了中创新航、远景动力、浙江天能等优质新客户,并将客户群扩大至广汽、吉利、北汽等车企,有力保障了公司业务的稳定性及市场竞争力。

  投资建议:公司是电器综合性检测龙头,有央企背景、有技术、有行业地位、有成长动力,管理层目标明确战略清晰,检测业务加大投入加速发展,有串联技术优势的锂电业务订单持续向好有弹性。我们预计公司2023-25年归母净利润为4.41/5.44/6.60 亿元,对应PE22/18/15倍,维持“买入”评级。

  储能业务快速发展,电池包提供新增量。公司2022年储能逆变器出货22.73万台,同比+273%,贡献16.43亿收入,营收占比提升至35%,储能逆变器毛利率达44.5%,其中我们估计22Q4储能逆变器出货8.2万台,环比+8%,2023Q1出货6.3万台,同比+110%,在IGBT单管降价和平均单台功率提升的情况下,23Q1储能逆变器毛利率提升至50%+,我们预计2023全年储能逆变器出货达60万台,同比+164%。储能电池包业务2022年出货267MWh,贡献6.27亿收入,毛利率17.8%,其中我们估算22Q4电池包出货约140MWh,贡献3.2亿收入;23Q1电池包出货约130MWh,贡献约3亿收入,电池包配套比例显著上升。展望全年,在电池包产线爬坡完成,规模效应显现下,该业务将量利齐升贡献业绩增量,我们预计全年公司电池包出货1.3GWh以上。

  光伏逆变器稳步增长。公司2022年光伏并网逆变器出货46.1万台,同比+3.1%,贡献20亿收入,同比+2.4%,毛利率29.9%,其中2022Q4光伏并网逆变器出货14.6万台,环比基本持平。我们估计2023Q1光伏并网逆变器出货15.2万台,同比+81%,环比+4%。展望全年,在全球光伏装机稳步增长的背景下,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并网逆变器出货80万台,同比+74%。

  投资建议:维持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公司是全球分布式光储逆变器领跑者,得益于业务拓展及费用率的有效控制,我们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19.86/26.31/31.36亿元(+206%/33%/19%),EPS分别为16.12/21.36/25.46元,对应估值分别为17.1/12.9/10.8倍,维持增持评级。

  全年业绩符合预期,成本优势逐步凸显。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123.25亿元(+20.89%),归母净利润16.48亿元(+2.78%);全年销售毛利率23.55%(-5.01pct.),销售净利率13.41%(-2.23pct.)。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4亿元(-23.66%),归母净利润4.82亿元(-19.15%),投资净收益4.11亿元;单季度销售毛利率29.00%(+3.07pct.),销售净利润30.86%(+1.53pct.),整机板块承压情况下公司保持较强盈利能力。

  大兆瓦机型快速放量,叶片外销大幅增长。2022年公司3.XMW及以下机型实现营业收入28.41亿元(-62.89%),3.XMW以上实现营业收入71.13亿元(+529.10%),机组大型化趋势明显。2022年公司叶片销售收入8730万元(2021年仅为375万元),公司坚持发电机、叶片自产战略,2022年下半年以来长叶片供给较为紧张,公司在满足自用的前提下外销实现大幅增长。

  国内市占率提升至第5名,在手订单超9GW。2022年公司新增装机量4.52GW(+40.8%),国内市占率从2021年的5.74%升至9.07%,中国风电整机商排名从2021年的第8位跃升至第5位,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面对风机大型化、轻量化带来装机成本下降的发展机遇,公司积极获取订单,2022年底公司在手订单合计9249.20MW。

  在建风场超0.8GW,“滚动开发”贡献投资收益。公司坚持实施“滚动开发”战略,大幅缩短了资金回收周期;2022年公司对外转让项目容量合计318MW,实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截至2022年底,公司存量风力发电站411.6MW,在建风场823.35MW。

  基于风电整机价格水平和公司电站开发节奏,我们小幅下调23年盈利预测,小幅上调24年盈利预测,预计23-25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50/28.52/32.36亿元(23-24年原预测值为22.21/27.3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0.5/32.6/13.5%,摊薄EPS分别为1.81/2.40/2.72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7.8/13.4/11.8倍,维持“增持”评级。

  公司新能源订单势头强劲,火电新签合同显著提速,海外市场再攀新高。公司2022年新能源工程建设新签合同达3550亿元,同比+84%。随着新能源上游主产业链成本不断下降,公司新能源工程建设业务有望实现量利齐升的跨越式发展。公司2023Q1传统能源工程建设新签订单达917亿元,同比+97%,环比+185%,以火电为主的传统能源业务显著提速,公司火电EPC业务有望进入新的成长周期。公司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亿元,同比+28%,环比+94%,同比增幅位于八大建筑央企(-5%至+35%)前列。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随着时隔数年的高峰论坛重启,公司有望凭借在国际新能源市场的领先优势抢占更多订单。

  风光新能源开发指标储备充沛,有望将新能源运营打造成利润中心。2022年,公司获取风光新能源投资指标16.2GW,同比+39.8%,累计获取新能源指标达30.1GW,新能源资源储备充沛。我们预计2023-2025年末累计风光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2.2/21.2/33.2GW,估算对应净利润约11.5/21.8/38.0亿元,占公司归母利润12%/20%/31%。公司凭借在电力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牵引、工程总承包固有优势,未来有望将新能源等投资运营业务打造成公司长远发展的利润中心。

  风险提示:电网消纳建设不及预期;新增竞价项目电价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项目收益率不及预期;利率上行提升公司财务成本。

  投资建议:上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考虑公司新能源订单增长势头强劲,火电新签合同显著提速,海外市场再创新高,150亿元定增稳步推进,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96.2/107.6/122.3亿元(原预测为95.8/106.5/114.7亿元),同比增速23%/12%/14%,EPS分别为0.20/0.23/0.26元,当前PE为13/12/11倍,维持“买入”评级。

  受上游物料短缺和下游消费电子需求不振影响,22年公司营收下滑。22年公司实现营收14.32亿元(YoY +18.08%);归母净利润1.36亿元(YoY -19.87%)。盈利能力方面,毛利率同比下降4.73pct至23.05%,净利率同比下降3.87pct至9.324%。公司营收增长,但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1)上游物料短缺,材料成本较高;2)医疗电子类产品收入增长,下游消费电子需求仍然低迷;3)大量新系统在22年底和23年初上线,需要磨合期。

  下游覆盖行业广、客户优质,营收规模稳定增长。在差异化市场战略下,公司EMS产品主要涵盖医疗类、工控类、通讯类、汽车电子类、消费电子类等,22年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但是医疗类、汽车类需求快速增长,工控类需求稳健,使得公司整体营收规模继稳定增长。截至2022,公司拥有客户300余家,保持每年增约70家,生产设计5000余种产品和60000多种材料。

  正式导入SAP等智能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制造。公司于2021年起与IBM合作改造SAP-ERP和SAP-EWM系统,目前系统已于7月全面上线HANA取代旧的INFOR公司的VM,SAP公司的EWM系统取代服务了公司12年的自主开发软件QMCS-仓储模块。2022年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新型的市场营销体系,在内部信息化管理方面,完成了新的客户管理系统(CRM)的选型,系统已于2023年初正式上线,提升了公司的信息化水平,优化了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在经理初期磨合后,有望为公司实现大幅降本增效。

  扩产项目陆续投产,全球布局生产基地。国内方面,苏州二期5.4万平米生产基地一期已于23年初投产,第二阶段的基建(约12万平米)也在规划设计中,二期工厂全部建成后,企业预计将完成年生产贴装高端电子线万件,产值或将实现翻番。墨西哥子公司2022年已经有1条生产线条生产线建设中;越南子公司计划投入5条生产线条生产线已建成,越南子公司首批样品已于22年12月完成;23年公司计划在欧洲设立子公司,拟投资建2条生产线年进入批量生产,以满足欧洲当地客户的本地交付需求。

  投资建议:随着汽车、工控、医疗设备等较为高端的利基型市场开始加速国产化,我们看好公司通过精品客户、精品订单的差异化战略在EMS行业中异军突起。我们预计公司23-25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49%、27%至2.1、3.1、4.0亿元,对应PE为12.6、8.3、6.7倍,维持“买入”评级。

  产品下游应用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与汽车客户进展迅速。公司产品与方案板块收入中汽车应用占19%,通信设备占18%,工业设备占17%,新能源占16%,家电占13%,照明占比7%,计算机占5%,智能穿戴、医疗及其他占5%,泛新能源领域(车类及新能源)占比已达35%。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85%,产品已进入比亚迪、吉利、蔚来、一汽、长安等车企,已发布沟槽栅MOS/SJ MOS/IGBT/SiC MOS等车规级系列产品。光伏逆变器、变频器等新能源领域占比从21年8%提升至16%,产品已进入阳光电源、德业股份、汇川等重点客户。

  IGBT、第三代半导体、功率IC等产品持续升级,封测与掩模快速增长。22年IGBT产品营收5.24亿元,同比增长145%,汽车应用占比由21年2.9%增至22%,光伏、储能、充电桩、UPS等工控市应用占比由21%增至43%。碳化硅器件收入同比增长约2.3倍,待交订单超过1000万元,投片量逐月稳步增加。此外,公司22年封测业务营收同比增长约122%,重庆先进功率封测基地已通线;掩模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0%,得益于高阶产能扩充和导入新FAB线um及以下业务接单同比增长200%。

  对外投资多维布局,以快速提升产品丰富度与制造资源。公司聚焦功率半导体和智能传感器对外布局:22年引入外部投资方对迪思微电子进行混改,规划投资12亿元将掩模制版工艺节点提升至40nm并形成月产能3000片以上;公司收购了大连芯冠科技,丰富了氮化镓产品线;设立了控股子公司润鹏半导体(深圳),建设华润微电子深圳12英寸集成电路项目,聚焦40纳米以上模拟特色工艺,项目规划总产能4万片/月。

  投资建议:我们看好公司功率半导体领先制造能力及内生外延多维布局的成长空间,预计23-25年公司有望实现归母净利润26.19/30.35/33.99亿元(YoY+0.1% /15.9%/12.0%),对应23-25年PE分别为29.4/25.3/22.6倍,维持“增持”评级。

  22年营收同比增长27.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6%。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7亿元(YoY +27.58%),归母净利润1.62亿元(YoY +32.59%)。公司营收、利润均实现高增长主要系:1)公司大力开拓新市场、新产品、新工艺,获取了新订单;2)得益于光伏行业高景气,子公司强芯科技订单需求旺盛,22年强芯科技实现净利润2781.25万元(YoY +112.74%);3)汇率波动以及公司闲置资金理财产生的收益较上年增加。1Q23,公司实现收入1.57亿(YoY -26.04%),归母净利润0.07亿元(YoY -80.87),主要系消费电子行业整体需求较为低迷。根据下游客户排产情况,二季度消费电子行业小幅回暖,预计此后单季营业收入将环比增长。

  金刚线母线继续扩产,黄铜丝自产进展顺利。截至2022年末,公司持有强芯科技100%股权,光伏金刚线%。目前,公司黄铜丝已实现小批量生产,极细高碳钢黄铜丝研发顺利,金刚线量产。金刚石线万公里/年。

  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客户,汽车业务稳健成长。22年公司汽车类精密金属零部件收入1.77亿元(YoY +12.78%),其中汽车天窗结构件营收占比64.9%,下降28pct,主要系公司积极拓展新客户以及结构组件、尾翼运动结构件和空调机加工件等新业务。除了继续与伟巴斯特、英纳法等汽车天窗客户保持深度合作,公司还与某新能源汽车客户开展合作,22年取得多项定点开发通知书,开发汽车座舱及车身、混动系统、传感器、制动器及总成结构件等。

  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增长路径清晰,苹果料号导入符合预期。22年公司3C类精密金属零部件收入5.38亿元(YoY +40.14%),毛利率35.30%。公司包括精密异型卡簧、记忆合金耳机线在内的多个产品对苹果独供,并逐渐获得更多的料号,例如在降噪蓝牙耳机中从最初仅提供S弹簧到21年提供四款零组件。23年公司有望切入iPhone15 typeC接口等,为营收贡献明显增量。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3-25年营收同比增长51%、33%、12%至13.96、18.56、20.8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6%、55%、9%至2.2、3.4、3.7亿元,给予“买入”评级。

  奥马电器(002668.SZ) 深度报告:冰箱出口龙头扩市场升结构,轻装上阵迎增长

  公司是国内冰箱出口龙头。公司主营冰箱冷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外销ODM为主,内销自有品牌和代工为辅。2022年收入78.4亿,同比下滑22.5%,2015-2022年冰箱业务收入复合增长7.4%,增长稳健;归母净利润从2015年的2.7亿增长至2022年4.2亿,年复合增长6.8%,主业盈利稳定。

  海外冰箱市场发展成熟,近年结构升级带动价格提升明显。(1)海外冰箱市场发展成熟,新兴市场仍存增量空间。全球冰箱冷柜2022年销量1.68亿台,2018-2022年复合增长0.66%,发展较为成熟,但依然存在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增量市场,且随着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发展中国家的冰箱均价有望向发达国家看齐,均价存在提升空间。(2)国内出口高基数压力或已度过高峰期。在疫情扰动、海外需求不振和高库存的三重负向共振影响下,2022年国内冰箱出口显著下滑,而2023年以来降幅已明显收窄,基数压力得到缓解。我国仍是全球最大冰箱冷柜生产国,2022年出口冰箱冷柜超5000万台,占全球销量27%,其中奥马电器为我国冰箱出口龙头,市占率达到19.7%。

  奥马技术、产能与客户优势深厚,扩市场升结构可期。(1)生产和客户基础扎实,产品升级助力盈利优化。公司连续14年成为我国冰箱出口第一,现有9大制造基地和13条高效自动化生产线万台,产能优势突出;客户方面,公司为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2000多合作伙伴提供优质产品,并与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结构方面,公司冰箱技术持续迭代,2022年大容积风冷产品销量占比提升至35.7%,产品升级叠加原材料压力降低,公司冰箱业务毛利率2022年同比提升3.2pct至24.6%,盈利能力持续优化;(2)外销扩市场,内销提份额可期。外销方面,欧洲是公司最大出口市场,但公司仍在积极开拓北美、亚太等占比较低的市场,2022年在亚太区域实现了10%的增长成绩。内销实行OBM+ODM双轮驱动策略,2022年境内收入增长43%,后续有望协同大股东TCL进一步扩份额。

  轻装上阵再出发,全面回归并聚焦冰箱主业。公司2021年已完成金融科技板块全部资产处置,2022年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22年应收余额延续下降至11.5亿元,原金融业务的信用减值损失的影响也全面消除。2022年9月,公司新控股股东TCL家电主动承担起约3亿元的历史隐性债务的兜底偿付责任,新股东助力下业务有望持续协同向好。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023-2025年收入94/108/121亿(+20%/+14%/ +12%),归母净利润5.3/6.1/6.9亿(+24%/+16%/+13%),对应PE为15/13/12x。综合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同时参考公司底部反转带来的业绩增速和估值重估,给予公司2023年目标市值84-95亿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鲁商发展:剥离地产聚焦大健康美业,化妆品业务高速发展。公司早期系山东省区域型房企,后在18、19年陆续通过收购福瑞达医药集团(以医药和化妆品为主业)、焦点生物(全球销量第二大透明质酸原料生产厂商)实现业务转型。当前公司已公告计划剥离房地产业务,进一步聚焦以美妆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布局。2022年公司大健康核心业务化妆品/药品/原料添加剂业务营收分别实现19.69/5.11/2.85亿元,同比+31.68%/-5.44%/+0.69%,逆势环境下继续表现优异,其中化妆品业务收入19-22年复合增速达到84.52%。未来公司将背靠优质生物医学产业资源,不断赋能三大业务板块持续发展。

  化妆品业务:“4+N”品牌矩阵布局美妆产业:公司通过“4+N”品牌策略模式,以瑷尔博士和颐莲为主要增长驱动力,不断赋能新品牌发展。具体来看:1)瑷尔博士:主打微生态护肤理念,定位差异化快速成长,22年收入增长40%至10.6亿元。2)颐莲:主打玻尿酸护肤,依托福瑞达深厚的玻尿酸研究基础创立,22年收入增长10%至7.1亿元。3)此外公司正积极推进美妆中小新品牌,不断涉足精准护肤、精油、弱敏肌等赛道,品牌矩阵持续拓展。

  原料业务:以透明质酸原料为核心,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赛道:公司原料业务主要依托旗下焦点福瑞达以及福瑞达生物科技开展。焦点福瑞达主要以透明质酸为核心发展方向,目前520吨/年医药级透明质酸项目顺利建设当中;而福瑞达生物科技则以生物发酵原料作为产业化方向,并积极布局生物合成等技术,不断致力于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原料的研发。

  生物制药业务:中药+玻璃酸钠药品双驱动:依托公司形成的贯穿生物医药的全产业链集群优势,在中药和玻璃酸钠药品两大板块齐发力,一方面背靠明仁福瑞达推进“中药全链条+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依托博士伦福瑞达在玻璃酸钠的研究和开发,在眼科和骨科形成较强市场竞争力。

  投资建议:化妆品业务高成长,积极迈向大健康生态。公司未来将聚焦以化妆品业务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布局,以全球领先的技术,聚焦包括玻尿酸等相关原料产品的应用创新与研发。在下游产业化布局中重点发力化妆品、生物制药等领域。以差异化的产品力、精细化的渠道运营、全产业链赋能实现快速成长。我们预计公司23-25年归母净利润为4.07/5.15/6.4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40/0.51/0.63元/股,对应PE分别26/20/16倍。综合绝对及相对估值,给予公司合理价值区间为13.6-14.3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地产业务重组剥离进度不及预期,化妆品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流量成本上升的压力,原料产线进度不及预期等风险。

  复盘疫情3年,餐饮各赛道均存在出清,2019Q4-2023Q1门店数CAGR:烧烤(-3.0%)饮品(-3.1%)火锅(-5.5%)酒馆(-7.2%)整体(-8.8%)江湖海鲜(-9.6%)川菜(-10.1%)快餐(-12.9%)。酒馆行业重线下消费场景&氛围感,赛道出清趋势显著;目前海伦司规模优势一骑绝尘,仍未观测到成规模的竞争对手,而此优势将持续巩固其经济型酒馆的“高性价比定位”。

  公司定位“年轻人平价社交平台”,始终坚持高性价比定位,我们认为公司端变化核心有三:1)门店内部优化迭代结束:关闭培育周期较长及选址欠佳的门店,2022年分别新开/关店 179/194家,当前关店调整基本完毕&减值计提充分;2)转型加盟押注下沉市场,未来与当地个体户合作的轻资产加盟模式(风险共担)将成为公司未来主要拓店思路;3)核心管理层股权绑定充分,授出价格约10港元,调动二次创业积极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品牌热度下滑、行业竞争加剧、开店节奏低于预期、新店表现不及预期、合规风险、食品安全风险等。

  投资建议:盈利改善与开店加速的经营拐点来临,合理目标价15.95-18.13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2022年公司经营承压大幅关店调整,致市场对公司长期成长性存在一定担忧;但公司积极求变、重新确定加盟&轻资产转型方向,我们认为公司模式重构后下沉扩张值得期待;此外公司2022年对前期选址及经营不佳的门店采取关店处理且减值损失计提充分,资产负债表压力释放充分,2023Q1在静默门店尚未全部重启的情况下(387家门店经营超40天),仍实现归母净利润0.74-0.76亿元,我们预计2023年有望迎来盈利改善及拓店重启的戴维斯双击拐点。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审慎乐观预期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0/7.00/9.48亿元(原预测为4.26/6.46/7.77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年PE估值为36/20/15x,综合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6-12个月合理目标价为15.95-18.13港元(对应24年PE估值为25-29x),较昨日收盘价仍有25.9%-43.1%的上升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能源物联网领军企业,集团深耕电网市场,持续稳健成长。公司是国内能源物联网领军企业,长期位居电网数字化第一梯队供应商。产品布局包括感知层的监测与传感终端,网络层通信模块和网关、系统层SaaS等,应用于数字电网和智慧城市等不同领域。母公司威胜控股在电网市场耕耘多年,实控人旗下产业资源丰富,助力公司发展。2016年至今,公司营收复合增速为17%,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6%,实现长期稳健成长。截至2022年末,公司在手合同25.2亿元(同比增长42%),奠定后续增长基础。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电网数字化进程。公司所在电网数字化市场加速发展:“十四五”两网规划投资约3万亿,23-25年节奏有望加速,且结构上向配网倾斜,两网规划“十四五”配网投资超1.5万亿;存量市场方面,通信模块迎双模升级,迭代需求仍处高峰期,而通信网关新标准下价格回升,有望协同电表招标提升需求;增量市场方面,配网智能化推动配变台区升级,仅公变台区改造升级对应的设备市场空间超千亿,且通信模块也有望从电表向其他智能化设备渗透应用,打开增长空间。

  海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空间广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项目丰富,智能表计渗透率普遍低于10%,渗透空间广阔。公司前瞻布局下已进入收获期,电力AMI和智慧水务等产品先后中标埃及、孟加拉、印尼等地项目,2022年与沙特签署合作备忘录,后续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智慧城市应用市场不断突破。预计2026年全国智慧水务中智能表计需求有望超7000万;智慧消防市场规模突破180亿元。公司以点带面实现突破,例如智慧水务业务立足湖南拓展全国,智慧消防以标杆企业(如银行)为抓手,实现后续中标份额、中标范围的不断提升。

  核心技术为基,产品竞争力突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包括:(1)产业链布局全面,但不盲目扩张,根基在于领先的感知与通信技术能力;(2)持续研发投入,夯实核心壁垒;(3)前瞻布局海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全面;(4)股东与集团层面具备丰富的产业资源,与公司具有业务协同效应。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3-25年收入为26/32/4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2/6.5/8.0亿元,股价合理区间在28.9-32.9元,对应23年PE区间为28-32倍,相对于目前股价有8%-23%的溢价空间,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电网数字化进程不及预期;智慧城市投资不及预期;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铖昌科技(001270.SZ) 深度报告:星载相控阵芯片核心供应商,受益卫星互联网快速发展

  国内民营有源相控阵收发(T/R)芯片自主研发领军企业。T/R芯片是相控阵雷达核心元器件,公司拥有完整的T/R芯片自主设计技术,产品已在卫星领域形成规模应用,并逐步延展到军用雷达等领域。公司产品在星载等领域应用已形成较高的技术与客户壁垒,产品毛利稳定在70%以上。公司于2022年5月上市,募集资金持续聚焦投入在自研T/R芯片及下游应用领域。公司2022年营收2.8亿元(同比+31.7%%),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17%)。

  低轨宽带卫星及军用雷达在“十四五”期间发展迅猛,公司受益行业发展。公司T/R芯片产品作为相控阵雷达核心元器件,主要应用在遥感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和军用雷达等领域。1)遥感SAR卫星:我国规划遥感SAR卫星超百颗,实际发射十余颗,发展空间大。遥感SAR卫星主要应用有源相控阵天线进行信息采集,对应T/R芯片单星价值量大超千万元/星;公司在该领域深耕多年,为其营收奠定良好基础。2)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我国该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十四五”规划超过百颗,预计23年开始逐步发射,行业在未来三年发展加速;我们测算预计到2025年T/R芯片在该领域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公司作为稀缺民营企业以及核心供应商,受益通信卫星行业加速发展。3)地面雷达:军工电子行业景气度高,我们预计军用雷达T/R芯片市场2025年市场规模超百亿元。公司星载产品属宇航级(技术标准高于军用级地面雷达),正向军品加速拓展。

  公司作为稀缺民营T/R芯片供应商,具备完整射频芯片设计能力,在星载应用已形成较高技术和客户壁垒。具备T/R芯片设计能力的主流公司为中电科13所、中电科55所和铖昌科技,公司是民营企业T/R芯片稀缺标的,是上市公司中我国低轨宽带卫星T/R芯片唯一供应商。高分系列遥感SAR卫星对相控阵设计定制化及性能要求高,公司在该领域已成为元器件核心供应商,满足客户需求形成客户粘性的同时积累了深厚星载相控阵技术。作为民营企业,公司产品性价比高、可提供定制化、灵活的技术服务,产品迭代能力强。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2/5.4/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2.9/4.0亿元,对应PE分别为68/49/36X。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中星载相控阵T/R芯片唯一民营供应商,受益行业发展,有望在未来三年受益我国低轨宽带卫星建设,成长性高于同类可比公司。首次覆盖,考虑到短期估值较高,暂未给予投资评级,建议关注。

  风险提示:新技术产品研发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恶化;政策及军费开支缩减风险;军方项目回款周期慢影响现金流;存货跌价风险。

  指南针兼具“互联网流量+证券牌照”两大优势。公司坐拥千万客户流量,面向C端以金融信息服务为核心,客户粘性高,付费意愿强。当前公司以软件服务为主,信息服务占比近九成,产品在高交易属性客户中口碑较强。截止2021年底,公司累计付费客户150万人,高端线产品私享家版收入增长迅速。2022年收购网信证券获得证券业务资格,突破发展瓶颈。数据积累和流量优势将为公司后续推进财富投顾、研发量化资管产品等业务提供基础。

  国内证券分析和信息服务的初创者与领跑者。1997年,指南针品牌在北京创立,2001年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中国首家定位于个人投资者金融服务的股份制企业。公司是国内老牌金融信息服务商,深耕证券分析和信息服务26年,公司当前以民营企业和自然人股东为主,核心管理层为技术人员,高筑互联网技术护城河,预计新品类研发持续。

  重整网信证券,实现“信息服务+证券经营”双增长曲线月即被确定为网信证券重整投资人,后续探索“金融信息服务商+互联网券商”战略版图,探索流量多元变现模式。市场可能低估新一代互联网券商的发展空间,对标海外嘉信理财、Robinhood等机构探索经验,除传统经纪业务导流外,判断后续有望在信用(客户加杠杆)、资管(优质管理人孵化)、财富(投顾)、数据(零售客户流量数据脱敏后整合)等多个维度实现变现。

  与东方财富、同花顺形成差异化优势。相比东方财富,公司客户群体以高净值个人客户为主,客户粘性较高;相比同花顺,同花顺主要以APP为主,指南针以PC为主,APP为辅,此外公司拥有券商牌照,发展天花板更高。公司产品和服务功能主要立足于资本市场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展示等角度,向投资者提供投资角色的辅助工具和功能,依托金融工程学方面的积淀,以及对中国证券市场和中小投资者的理解,推出满足中小投资者的服务。公司尤其是面对高端客户的产品比较丰富。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23年-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66亿元、17.35亿元、20.7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4亿元、6.77亿元、8.08亿元,增速分别为41%、40%、19%。考虑到整合网信证券后,在充分发挥业务协同效应的同时,将持续完善业务布局,迎来快速稳健的成长预期。因此,我们在估值均值上给予30%-40%的溢价,对应目标价为70.59-76.02元/股,较当前还有32%-39%的增长空间,首次覆盖对公司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金融监管政策不确定性风险;金融信息服务业务受证券市场景气度影响的风险;网信证券整合效果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石四药集团(02005.HK) 深度报告:大输液龙头多元化转型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输液龙头,原料药、制剂、包材全面布局。石四药集团前身为1948年成立于石家庄的三三脱脂棉社,公司于大输液领域深耕50余年,已成为行业龙头之一,并持续推进多元化发展,业务覆盖原料药、安瓿小水针、药包材、固体制剂等领域。其中,输液板块为公司核心业务,2022年营收35.1亿港元(+6%),收入占比55%;原料药、固体制剂业务快速成长,2022年营收分别为13.6亿港元(+155%)、3.5亿港元(+62%),收入占比分别为21%、6%;安瓿业务2022年营收9.8亿港元(-10.5%),收入占比15%,高开转低开下板块营收有所下滑,但销量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药包材业务2022年营收1.7亿港元(-3%),已建成2000万平米/年的生物膜生产管线,有望为板块发展贡献新动力。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64.3亿港元(+20.1%),纯利11.2亿港元(+42.9%),多元化转型下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大输液:短期高增长,长期现金牛。作为大输液行业龙头企业,2022年公司大输液销量15.8亿瓶/袋,占据约15%市场份额。看短期,随着新冠疫情后医院诊疗的恢复,群众医疗的刚性需求得以释放,叠加中小医院、诊所、新农合市场恢复输液及诊所备案制的全面落地,有望带动输液板块2023年强势恢复性增长;看长期,随着公司大力发展非PVC软袋、治疗型输液等优质静脉输液产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市占率,未来3-5年公司输液产品销量有望保持0-5%的复合增速,收入有望保持5-15%的复合增速。输液行业经历供给端、需求端的多年调整,当前格局已基本稳定,有望长期为公司贡献稳定充足的现金流。

  n安瓿小水针&固体制剂:多年布局迎来收获期。仿制药板块经历多年投入布局,在“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抢占首仿”“布局高端剂型”三大策略下,板块迎来收获期:公司仿制及一致性评价申请数量快速增长,2022年申请仿制药品种46个,同比增长84%,数量位列国内企业第一;发挥带量采购的辐射带动作用,累积13个品种集采中标,抢占市场份额,多个产品通过集采机遇顺利实现以价换量。随着产品组合日趋丰富,有望为集团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原料药及药包材:对内稳供,对外创收。一方面,原料药及药包材板块对内稳供,为公司大输液、制剂板块提供强势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河北广祥1万吨产能(含系列产品)及江苏博生2000万平米生物膜产能的投产、下游客户的验证完成,原料药及药包材板块对外收入有望迎来中高速发展阶段。

  投资建议:输液提速恢复,多元化布局成效显著,给予“买入”评级。传统业务方面,大输液板块有望随着疫情后诊疗复苏获得短期强势恢复,不断优化的产品结构推动输液板块长期稳定发展;新兴业务方面,随着业务多元化布局成效显现,原料药、安瓿和固体制剂、药包材业务有望为公司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开启第二成长曲线.33%/19.94%/13.34%,归母净利润14.01/17.44/20.45亿港元,同比增速24.77%/24.50%/17.23%,当前股价对应PE=12/9/8x。综合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公司合理估值为6.3-7.4港元,相较当前股价有16.2%-36.5%溢价空间,维持“买入”评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标签: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