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钛谷中崛起的“中国钛”——宝钛股份公司深度研究欧洲杯买球

钛谷中崛起的“中国钛”——宝钛股份公司深度研究欧洲杯买球

日期:2024-03-15  来源:

  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 7 月 21 日,由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原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作为主发起人设立。并作为中国钛工业第一股于 2002 年 4 月 12 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司是中国的钛及钛合金生产、科研基地,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在地被誉为“中国钛城”、“中国钛谷”。

  公司主要从事钛及钛合金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是中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科研基地。公司拥有国际先进、完善的钛材生产体系,主要产品为各种规格的钛及钛合金板、带、箔、管、棒、线、锻件、铸件等加工材和各种金属复合材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精尖领域和氯碱化工、电力、冶金、医药及海洋工程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

  公司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口碑极高。2016 年荣获“大运工程”钛材唯一金牌供应商,并连续三届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优秀供应商,同时也是美国波音、法国空客、法国斯奈克玛、美国古德里奇、加拿大庞巴迪、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等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公司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和质量体系, 获得通过了美国波音公司、法国宇航公司、空中客车公司、英国罗罗公司、欧洲宇航工业协会和美国 RMI 等多家国际知名公司的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囊括了进入世界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所有的通行证,并成为国际第三方质量见证机构以及分析检测基地。

  2021 年,国内钛行业市场整体向好,中低端产品市场受益于 PTA 化工行业需求推动,同比呈现明显增长态势,高端产品市场受益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升级换代、国产化提升影响,需求旺盛,钛行业市场延续稳定增长态势,但同时钛行业市场高端产品产能不足,中低端产品竞争激烈、产品趋同化、同质化矛盾依然明显,供需结构仍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未来钛行业在航空、航天、大飞机、船舶、石化、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活用钛、深海等产业上仍有较大的发展机遇。

  钛在金属材料王国中被称为“全能金属”,是继铁、铝之后极具发展前景的“第三金属”、“战略金属”及“空间金属”。纯钛是银白色的金属,它具有许多优良性能。钛的密度比钢小 43%,比轻金属镁稍大一些。钛的强度大,纯钛抗拉强度最高可达180kg/mm,与钢相差不多,比铝大两倍,比镁大五倍。钛耐高温,熔点 1942K,比黄金高近 1000K,比钢高近 500K。有些钢的强度高于钛合金,但钛合金的比强度(抗拉强度和密度之比)却超过优质钢。

  由于其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的耐高温、耐低温、抗强酸、抗强碱,以及高强度、低密度,目前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工业纯钛塑性好,成形性能优良,可制成厚板、薄板、棒材、丝材、管材、锻件和铸件等,易于熔焊和钎焊,但强度低,耐热温度只有 300℃,只能用于有耐蚀要求而强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与其他金属相比,钛及其合金是高化学活性金属,在熔融状态下几乎与所有耐火材料发生化学反应,且不能在大气中进行熔炼,必须在真空或惰性气氛下进行,因此钛合金的熔炼技术难度较大,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钛合金的熔炼技术。

  钛材加工行业主要包括四个阶段,首先是将钛矿制备为纯度(质量)99.1%~99.7%的海绵钛和钛白粉;其次,可熔炼符合要求的海绵钛得到钛锭,或添加中间合金熔炼为钛合金铸锭,并将铸锭加工成钛及钛合金坯料;第三,通常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采用锻造、轧制、挤压、拉拔等工艺的变形处理、热处理和机械加工等生产出不同规格(形状)的钛产品,如棒材、板材、管材、丝材等品种并直接应用于终端客户;最后,在部分行业和工业品产业中,可通过深加工工艺钛材制造成钛零件和钛装备,如钛自行车架、钛高尔夫球头、钛餐具等产品。

  目前,全球 90%以上的钛精矿资源用于生产制造钛白粉,约有 5%用于生产海绵钛金属。四氯化钛的生产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序,随着中国工业力量的壮大,四氯化钛的发展正在不断加强。但是目前并没有完善的生产工艺。而四氯化钛的生产还存在巨大的潜力,想要充分挖掘,就需要加强对制作工艺的研究,从而扩大生产产量,并解决能源紧张等问题,从而为四氯化钛的生产提供充分的条件。

  海绵钛为制取工业钛合金的主要原料,海绵钛生产是钛工业的基础环节,它是钛材、钛粉及其他钛构件的原料。海绵钛就是金热还原法生产出的海绵状金属钛,纯度%(质量)为 99.1~99.7,杂质元素%(质量)总量为 0.3~0.9,杂质元素氧%(质量)为 0.06~0.20,硬度(HB)为 100~157,海绵钛产品按化学成分及布氏硬度分为 7 个等级(牌号):MHT-95、MHT-100、MHT-110、MHT-125、MHT-140、MHT-160、MHT-200。

  由于钛在高温条件下化学性质十分活泼,易与氧、氮、碳、氢等元素发生反应,对提取纯钛造成极大影响,所以在钛冶金史上生产海钛的工艺一直比较复杂。至今海绵钛的生产工艺出现过很多种,但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只有 Kroll 法和 Hunter法,其他的方法也正在陆续改进中。

  钛是一种物理性能优良、化学性能稳定的材料。钛及其合金强度高、比重小, 耐海水腐蚀和海洋气氛腐蚀,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在海洋工程方面应用的要求。经过钛业界人士和海洋工程应用研究人员多年的努力,钛已经在海洋油气开发、海港建筑、沿海发电站、海水淡化、船舶、海洋渔业及海洋热能转换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化工领域是我国钛材的最大的应用领域,2008-2020 年,我国化工用钛材销量呈波动增长,近五年来,实现持续增长。2020年,我国化工用钛材销售量为 4.78 万吨,同比增长 35.27%,占总销售量的 50.8%,过去五年的复合增速为 19.5%,我们预计未来化工领域钛材需求量仍将维持稳定增速增长。

  钛合金在军用飞机机体中用量已达 25%以上。根据国际航协的数据,燃油成本大约占航空总成本的 26%,而在国内部分民用航空公司,燃油成本甚至要占到 40%。机体结构材料每减轻一磅,便可带来近百万美元的经济效率,因此低密度就成为飞行器结构材料选材的重要原则。

  根据中国航空新闻网 2022 年 4 月 21 日新闻披露,从海绵钛环节来看,2021 年中国海绵钛产量占据全球 57%的份额,钛材供应链上,2020 年中国产量占据全球 50%的份额,但航空钛材产业链中,俄罗斯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原料端来看,俄罗斯和乌克兰海绵钛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 16%。从航空钛材本身来看,虽然欧美主要航空器制造商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就积极对相关材料进行储备并寻找俄罗斯钛材的替代供应商,然而成效并不显著。时至今日,源自俄罗斯的钛材仍旧在主流航空器 OEM中仍占据较大比例,波音航空钛材来源的约 35%,空客航空钛材来源的约 50%都源自俄罗斯。而像巴航工业以及其他更小的 OEM 企业,其航空钛材来源几乎 100%来自俄罗斯。

  从进出口来看,海绵钛端,海绵钛进口金额及数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020 年双双下滑是受到国际疫情的干扰,2021 年出现小幅大幅回升。钛材端,中国钛材出口数量远大于进口数量。2018 年以来,中国进口数量不断下降,2021 年小幅回升,2021 年中国钛材进口量为 7175 吨,出口量为 21542 吨。从进出口金额情况来看,2021年中国钛材进口额为 4.71 亿美元,出口额为 5.62 亿美元,首次实现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2020 年,我国钛加工行业通过近十年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形成以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投金天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和西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为代表的一线龙头企业,他们以各自的多年行业技术积累和背景为依托,不论在产量还是利润水平方面,均取得了近十年来的最好水平;另外,以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金世利航空材料有限公司和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由于持续看好未来军工、医疗等高端领域市场需求,利用各自的实力在各自细分领域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图表 107 2020 年我国主要钛材生产企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统计(单位:吨)

  根据我国国内 32家钛材生产企业的统计,2020年我国共生产钛加工材 97029 t,同比增长了 28.9%,已连续六年增长。在产业分布方面,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海绵钛生产主要分布在辽宁地区,五家企业的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34.6%),同比有所下降;钛及钛合金锭生产主要集中在陕西,14 家主要生产企业的产量占中国产量的 4 成以上(46.5%),同比有所增长;钛及钛合金棒材生产也主要集中在陕西,产量在 500t 以上的主要 7 家生产企业的产量占总量的 74.6%;陕西 4 家主要钛板材生产企业的产量占到全国 22.7%,同比有所减少;钛管的生产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主要 4 家生产企业的产量占全年总量的 34.4%,同比有所增长。

  军用领域,宝钛股份、西部超导、西部材料、金天钛业为主要的供货商,从产品形态及专注领域来看,四家几乎无直接竞争关系。

  军用航空材料的开发通过参与军工配套项目的形式进行,一般而言,从资质认证、参与预研,到正式实现规模生产和批量供应,需要至少 6-7 年时间。此外,军工企业在进行供应商筛选时,优先考虑可控:质量可控,供应可控,然后才考虑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择优)因素。

  公司研发实力雄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钛及钛合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省钛锆镍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依托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和科研平台,以及研究机构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欧洲杯买球赛、人才优势,为公司产品的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依托公司强大的研发优势,公司顺利实施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 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发改委海洋工程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航空、航天、深海空间站等预研项目有序推进,4500 米潜水器钛合金载人球壳制造技术荣获 2018 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随着长征五号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奋斗者号” 的成功下潜,公司再一次为大国重器作出了贡献,也进一步确立了公司在航天和深海用钛领域的主导地位。

  设备硬件体系方面,公司已建立起“海绵钛、熔铸、锻造、板材、带材、无缝管、焊管、棒丝材、铸造、原料处理”十大生产系统,拥有 2400kW 电子束冷床炉、15t 线t 快锻机、万吨自由锻以及钛带生产线-TI 型二十辊冷轧机等世界一流主体设备,代表了当今国际领先的装备水平。

  公司研发实力雄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钛及钛合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省钛锆镍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依托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和科研平台,以及研究机构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为公司产品的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钛及钛合金加工的专家队伍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2021 年专业化人才占 45%,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稀有金属专业化员工队伍。

  宝钛华神方面,宝钛华神钛业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7 年,是由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公司位于辽宁省锦州市汤河子省级经济开发区,在行业内首先实现海绵钛“氯化+精制+还原+电解”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海绵钛生产技术,也是国内唯一实现全流程的钛锆铪生产企业。

  根据 2021 年公司债券发布的跟踪评级报告可知,宝钛华神钛业有限公司海绵钛产品 50%左右用于对外销售,此外,宝钛华神负责投资的年产 12000 吨海绵钛生产线 吨四氯化锆生产线%,我们认为项目建设完毕后宝钛华神海绵钛将为宝钛原材料提供充足的助力。

  公司募投项目方面,2019 年 10 月 17 日,公司发布公告,披露公司将募集资金进一步扩展钛材产能。2021 年 3 月 2 日公司官网发布新闻,宣布共向 13 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 4751.1839 万股,发行价格 42.20 元/股,募集资金 20.05 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净额 19.68 亿元),用于投资高品质钛锭、管材、型材生产线建设项目,宇航级宽幅钛合金板材、带箔材建设项目,检测、检验中心及科研中试平台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我们认为,伴随着募投项目建设完毕,公司产能将进一步得到扩充,宝钛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行业龙头地位,以实现建成世界钛业强企目标。

  从整体来看,公司营收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1 年公司创新经营发展模式,优化产业链布局延伸,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品牌效应逐渐显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全面推动经营业绩逆势增长。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2.46 亿元,同比增长 20.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60 亿元,同比增长 54.49%,这主要是报告期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毛利增加所致。同时受益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升级换代、国产化提升,钛行业高端产品市场延续稳定增长态势,公司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效果显著,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总体趋势稳中有升。

  公司营业成本主要来源于钛产品。随着公司产品销量增加,公司营业成本逐年上涨。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公司钛制品成本占比分别为 81.03%、83.74%和90.28%。2021 年公司营业成本为 40.25 亿元,同比增长 22.52%,其中钛制品营业成本达到 36.34 亿元,同比增长 32.10%,主要原因是钛产品销量增长迅速。从钛产品成本构成来看,原材料成本为 29.05 亿元,占比 79.95%,相比去年占比略有回落。

  三费方面,近五年公司三项费用率均呈下降趋势,财务结构显著优化。2021 年公司销售费用为 0.49 亿元,同比增长 47.03%,主要是 2021 年销售人员绩效收入增加所致;管理费用为 1.99 亿元,同比减少 14.07%,主要是 2021 年公司的社保分配按部门变动调整所致;财务费用为 0.85 亿,同比减少 32.59%,主要是 2021 年公司的利息收入增长较多所致。公司科学统筹组织生产,提高管理运行效率,着力强化成本管控,有效降低运行成本,经营效率显著提升。

  研发投入方面,公司不断深化与设计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和材料研制,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投入逐年增长。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为 1.63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 3.11%,同比增长 0.99%。公司获得上级科技成果奖 6 项,获批专利授权 8 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700 余项,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尖端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标签:


Baidu
sogou